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优秀5篇-能下分的捕鱼
时间:2023-05-25 07:08:31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篇一
幼儿教师应从幼儿时期抓起,对幼儿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幼儿的潜力,以培养能担当兴国重任的创造型人才,实施学前创造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创造性教育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的能力社会对幼教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要加快提高质量的进程,只有靠科学研究,形成科研促教学、教学促科研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幼教质量的迅速提高。
(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学正在打破口耳相传的传统,投影机、电脑和多媒体已经在幼儿园广泛运用。 这些设备的使用既可以在教学领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又可以使幼儿获得生动形象的多元信息,使教学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三)心理指导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心理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感地发现幼儿需要的能力与准确地观察评价幼儿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能力教师起的是模范带头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使自己成为创造型教师。
二、实现三个转变由知识“传递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化”学习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三、做到三点要求第一,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博学多才,从不满足,不自我封闭,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论观点,敢于质疑,想前人未想之事,做前人未做之事。凡事不仅知道是什么,更应探究为什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第二,具有创造性的操作能力,应在写作、阅读、听说、计算、获取信息、处理问题、实践动手等方面加强研究,进行创新,从而给幼儿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具有创造性人格或创新精神。 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表现为: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怀疑、善质疑的问题意识,不迷信权威,不怕困难和挫折,勤奋刻苦钻,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超凡脱俗的非从众心理,做事有恒心和毅力。 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遵循五个原则
(一)知识与能力并举,能力为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落实,更要加强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索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时发现并积极保护幼儿的创新意识,引导幼儿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问题往往是创造研究的起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自学研究的能力。
(三)个性化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智力、意志品质、知识水平、能力高低、创造个性、认知风格等各不相同, 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其发展,尊重幼儿的主体人格,给他们提供创新思维、创新才能发展的条件,科学塑造幼儿独特的个性人格。
(四)动态化原则要求教师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将静与动结合起来,教育幼儿用静态的知识分析动态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对幼儿做动态分析,另一方面对幼儿所学的内容做动态分析,树立动态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研究新情况,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幼儿求异、求新的思维。
(五)实践性原则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增强实践的力度,引导幼儿动脑又动手,走出课堂,参加兴趣小组、高科技实验、参观调查、模拟法庭、小小制作展示、辩论会、演讲会,培养幼儿观察问题、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明辨是非和灵活应变抵御腐蚀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总之,创新教育正全方位地向当前的幼儿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势在必行!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篇二
论文关键词:缄默知识教师教育教学作用
论文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其次。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的,但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它通常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加以表述,而是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的一类知识。这种知识能在我们面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时,施加一种强烈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并没有给予足够充分的注意和重视。但这并不能说明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相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
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缄默知识目前并不为人们所知.但研究者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即缄默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非常复杂。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②因此,只有对缄默知识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人类才能获得更多的显性知识;只有借助于缄默知识的力量,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可能。
可以说,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人类所拥有的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实质上都植根于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也都依赖于缄默知识,都必须有缄默知识的支撑。在许多情境中.缄默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的外形。这就是说在人的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缄默知识。它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它是最丰富的提取显性知识的素材库,只有缄默知识的参与,才能理解外在的显性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创造一个新的知识框架。否则只能是机械地模仿或言语复述”。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对显性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运用,却忽视了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将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如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予以个性化、实践化。使其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独特的知识后,才能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实际的影响,而这种个人独特的知识正是缄默知识。恰恰是这些缄默知识使教师具有了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里所说的技巧并不只是从书本中所学到的技巧.虽然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技巧(显性知识)是有用的.但是它却是很不充分的。就像一个科学家,他要想做出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科学技巧”,或者说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方面个性化、实践化,转变为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好比教一个人学游泳,无论你怎样把游泳规则这种显性知识教给他.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他必须在此过程中对这些规则进行个性化理解,并且从中发展出只有自己运动着的身体才能够理解的新规则。没有这种对游泳规则的个性化的理解与应用,他就不可能学会游泳这一技巧。 这些通过学习者亲身经历所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缄默知识,由于它融入了学习者特定生活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包括那些不可言喻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因此这种知识对学习者本人而言是生动的、鲜活的。而且这种知识也是影响、指导学习者目前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真正的知识。可以说,与显性知识相比.这种缄默知识才真正是一个人自己的、使其终生受益的知识。尽管它的获取相对来说较为缓慢,但一经拥有就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与行动。因此,与教师从书本中所学到的显性知识相比,教师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缄默知识才是真正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挥作用的知识。并且这种缄默知识对其从书本中获得的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头脑中的缄默知识由于先人为主,构成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底色。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要进入教师的大脑,都要先经过教师本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加工,并最终在他们原有旧观念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观念大厦。在这个构建过程中,教师原有的旧缄默知识可能就会起到导向作用。
虽然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但并不能否定显性知识的作用。应该说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教师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看,如果教师没有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那么教师缄默的教育教学知识就无从发展。反之,如果没有教师缄默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揭示、分析和批判,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或显性的教育教学知识也就不能转变为教师真正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就不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认识到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或显性的教育教学知识的重要性。还应意识到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更好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更好地发挥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应有的导向作用,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缄默知识的存在.但它实际上却影响着教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也影响着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实践方面,缄默知识可以使我们在面临各种复杂因素时能克服信息不充分的缺陷或者在繁多的信息面前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学研究发现.那些与认知偏好、情感偏好密切相关的缄默知识会自动地影响着个人判断和决策,与缄默知识有关的直觉、经验等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摸索、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丰富的想法和做法得到提炼和升华.使个人的缄默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从而更好地支配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反复摸索、反思,建构起来的缄默知识.会对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引导教师下意识地行动。例如:假如在教师的观念中存在着“教学就是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活动”的缄默知识,那么教师就会在这种缄默知识观的引导下,将自己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智力的发展及能力的培养上。可以说教师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随时随地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作用、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所拥有的丰富合理的缄默知识会自觉地改善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总之,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态度、价值取向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缄默的教育价值观、缄默的学生观、缄默教育教学观等观念的影响和控制的,并且教师的这种缄默的观念将最终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效率。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受其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影响而形成的。教师所拥有的这种缄默知识镶嵌于教师心灵深处.时时刻刻地支配着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处理教育教学事件的方式。教师的这种缄默知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因而它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真正支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知识。简言之,教师日常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
教师论文 篇三
【摘要】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繁杂的任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推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低效理由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
小学 作文教学 低效理由 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学低效的理由出现在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方面、教学内容方面、教学策略方面、教学对象方面。因而,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从理论部分以及实践部分着手解决教学低效理由。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惧怕心理,并且将写作训练看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这就导致了教师布置的作文训练题目学生通常需要几小时去构思。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理由就在于学生写作态度不够端正,将每一次作文训练当作是“完成任务”,致使学生走了许多弯路。因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想法,从而摸索到正确的写作策略。布置写作题目时,需要对题目、题材、字数等要求适度放宽。
例如,在学习了《听故事讲故事》这一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写作题目“我听的一个故事”,描述手法以及字数都没有规定,写作训练开始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都听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老师喜欢的故事有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探究理由,若是这个故事我没看明白或者认为故事没有到结尾的时候,我会让同学们把故事讲完。”教师在布置作文训练题目时,未给学生明确字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学生心理压力,但是,在无形之中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写作要求,即将故事写完整。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并不清楚教师意图,甚至会认为老师要求并没有太多限制,因而,也就更愿意去写故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写作效率会有进一步提高。
2.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觉得无法对事件进行具体描述,有部分学生即使做到了将事件完整的描述下来,然而,事件描述却不够生动、形象。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理由就在于学生未能掌握写作技巧。
例如,在学习了《培养良好习惯》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掌握写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写作技巧。可以通过让学生读课外书籍、坚持写日记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若是学生能够坚持阅读课外书本或者是写日记,写作水平能会有所提升。
3.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交流
教师在学生写作情况中能够发现学生思维被束缚,若是不能快速突破这个“瓶颈”,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压力,使得写作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站在学生角度深思理由,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写作经验,从而做到不断反思总结。
例如,在学习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写作题目“我眼中的语文老师”,全体同学都写这个作文题目,写作训练完成之后再进行成果交流。教师选取的写作素材学生都很熟悉,并且描写的都是同一个对象,因而,在进行成果交流时,学生能够从自身观察角度以及其他同学观察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相互阅读作文,并且交流心得体验,推动学生思维“瓶颈”的突破。
4.作文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小学阶段作文训练出现套话、假话现象的理由就在于作文素材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脱离。因而,教师在进行作文选题时,应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要让学生有事情可写。
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描写春天景象”的作文题目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参观或者是在学校游览,通过切身观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春天美景。通过这种教学策略的采用,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话可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如,在小学阶段教科书中,安排了一个“综合学习”章节,涉及到的内容有“读读背背”“口语表达” “我的小笔头”。其中“我的小笔头”布置的写作素材与课文内容相近,并且与儿童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例如,“长大我想成为……”“我的小动物朋友”“童年乐事”等。
5.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
给人带来愉悦感觉的事物通常能够使得兴趣大大增加,因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评阅作文时应当不断对学生激励表扬,从而树立学生自信心。
例如,学生整体作文水平不高,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亮点词句。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语或者是口头表扬等形式激励学生。优秀作文可以在班级后面的墙壁上张贴,若是有机会也可以向小学生刊物推荐发表。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看实物、看图片,通过带学生游览、参观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会留意观察周围事物,养好良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繁杂的任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行为应做到严谨,尽最大努力克服无关干扰。同时,站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来说,应当为语文教师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师安心于课堂,推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低效理由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赵金坡。概念图工具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五年级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2】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
【3】王华。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篇四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学生参与的机会和实践活动大大增加。本文主要介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体会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行为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xx)3-013-001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深刻感受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参与的机会和实践活动大大增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在生物课堂中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在新课 程理念下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体会的作为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转变。
一、真正落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为讲堂,没有留给学生进行充分思考、探究的时间。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责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导学生“学”,提高学生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我们学校,对这一点非常重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变教学为导学,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导学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培养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少讲、精讲,对有些问题稍加点拨,启发诱导,不要反复说,反复解释,占用过多的宝贵的课堂时 ,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处于辅助、引导的地位,帮助学生完成既定目标,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知识交流主体。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是知识、真理的化身和代表,是知识传授、技能养成、品德规范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与学生形成从属关系。提倡促进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完全靠学生自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概念和观点等基本知识的。自主学习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努力思考,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探讨、创新等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水平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往是教师怎样说,学生就得怎样做,师生间缺乏沟通的师生关系,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赞赏、关注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会得到最好的发挥,自主学习会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和提高。如 教师用轻轻地拍手提示学生坐端正,用轻轻地鼓掌来鼓励学生,呈现出浓浓的和谐师生关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生物课的环境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环境气氛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生物教学更应大加利用。例如讲到“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时,我把含糖类和脂质丰富的食物的一些图片打在投影仪上,学生一看,就对这节本来枯燥的糖类和脂质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这种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1)精心设计问题。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面向全体学生。
(2)提出的问题应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3)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太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也答不出来,这没有效果。因此既不能使学生都答不出来,也不能特别简单。再有,教师要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建立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和愉快,从而给整节生物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的心 情和表情在整节课中起主导作用,对整个课堂气氛的调动至关重要。教师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将会使教师的语言本身具有感染力。教师情 绪饱满,富有激情,以教师的情感带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用良好的形象吸引、感染学生,展示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用贴心 的交流走近学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四、科学评价
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的评价必须科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通过评价激发 学生努力上进的情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评价时,不要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这种科学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 的自主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多的参与提问、回答、分析、讨论和探究的实践,因而在课堂中建立实施有 的奖励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生动的画面和色彩,适当地解说,能激发兴趣,并使学 记忆深刻。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的复制”“、细胞增殖”等内容时,由于内容抽象,再加上有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dna的空间结构及复制情况、细胞增殖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但通过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结合观看课件进行学习、分析和讨论,利于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真正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爱学、学好生物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事实与策略[2]孔凡哲。课堂教学技能知与行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篇五
现在的孩子难教——这是许多老师的共识。是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也在变革,我们如果还是用昨天的教育理念和单一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势必会造成当今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而且不知道怎么管、怎么教。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就得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客观。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特点,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我经常采取如下方法:
一、观察。
开学初,我就留心观察全班同学,了解哪个学生勤快,哪个学生懒散;哪个学生上进心强,哪个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哪个学生活泼开朗,哪个学生郁郁寡欢……发现有情绪低落的同学,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引导。例如:吴妍同学本来性格内向,开学报名时我要求家长必须带孩子一起报名,其他学生家长都来了,唯独她一人背着书包来到我的面前,当我问及其父母情况时,她两眼通红,低声告诉我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开学来我有意识地多关心她,但她还是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她太想父母。不能让这种情感影响到她的学习,因此,我找她谈心,告诉她如果你想父母了可以打电话或写信来向父母表达,为何憋在心里使自己难受呢?当天晚上我就布置学生回家写一篇日记,内容为:父母不在家的日子,我该怎么做?果然她的日记满满的都是对父母亲的思念,但却忘了我要求写的“我该怎么做?”,除了思念还是思念,我就在她的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父母出门在外是为了什么?是希望你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你应该从思念他们中振作起来,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当你学有所成之际也是你妈妈喜悦归来之时,耐心等待吧!一段热情洋溢的话激发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她不再沉溺于念念不忘当中,情感得到了归宿。这正是我的观察与引导使学生走出困惑,走向坚强。
二、谈话。
谈话是沟通的极好方法,谈话时注意倾听学生说话,边听边思考;谈话后联系学生一贯的思想言行和平时的观察印象,综合分析,公正认真地得出结论,然后根据结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我班的童欣健同学,头脑机灵,课堂上喜欢积极发言,课堂作业完成得非常好,但家庭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有拖欠现象。因此我就有意识地与他聊天,了解到原来是爷爷奶奶对他过分宠爱,觉得他现在还小,每天在校很辛苦,放学回家就该先放松放松。吃好饭再写作业又说迟了,要休息了,不然会影响长身体……结合我平时对他的观察,我断定他没有说谎,因此我双管齐下,继续找童欣健聊天,让他知道他爷爷奶奶的做法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但同时让他明白爷爷奶奶的做法不够正确,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不可因为爷爷奶奶而影响自己;另一方面我进行了一次家访,与他爷爷奶奶进行了一番沟通。从那以后,他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
三、调查访问。
我经常向家长、同事们调查了解,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我班的程颖同学,头脑反应快,课堂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在学校她是不容置疑的好学生,可放学一回到家她就把学习丢在一边,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完成的时候。我多次打电话给她父母(父母亲都在屯溪打工,但平时极少回家,她随外公外婆生活。)她们都说程颖就是懒,再说每天又不在一起,她们也拿女儿没办法。父母没办法,作为她的班主任我不能放弃不管,因此我又询问她的外公外婆,从与他们的谈话中我看得出外公对她还是很关心的,但外婆的言语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不耐烦,甚至是厌恶。程颖也是家里的独生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后来我通过向与她同村的学生家长了解到:原来程颖在家确实很不听话,每天放学回家自行车骑得飞起来,而且玩得很迟都不回家,外公外婆每天做事回家还要到处去找她,每当问起作业她都说做好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听之任之。了解了她的情况,为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专门来到她家当着她面向她外婆汇报了她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她外婆听了感到些许安慰,而后我悄悄告诉她外婆小孩子不能一味地批评,当她表现有进步时还应给予适当的鼓励。第二天,我与程颖进行了一次长谈,她说她外婆不喜欢她,老叫她回山里奶奶那去读书,不要呆在她家,她不喜欢外婆,所以放学回家她也不愿呆在家里。听了她的叙述,我告诉她外婆这么说的原因,并毫不掩盖地指出她的缺点,要求她马上改正。我让她担任学习组长协助我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也许是她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开始写家庭作业了,但还不能按时完成,我却佯装不知,我知道事情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急。几天后,课代表把她的作业本拿给我看,我装作吃惊的样子说“我一向对她非常放心,她没做作业可能有什么特殊情况。不过我很伤心。”我瞥了她一眼,只见低她着头,满脸通红。从那以后,她学习倍加努力,外婆也不再嫌弃她,现在已成为班内的优等生了。
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聪明,思想越来越复杂,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老师来说,就像一个未知宇宙一样,是个神秘的世界,只有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全部,因人施教才能成为可能,德育工作也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