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8篇】-能下分的捕鱼
时间:2022-04-24 07:12:55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
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⑴ 师举例:
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⑵ 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情读文
2、 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 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
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读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探究跌倒后应该怎么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跌倒后要勇敢地站起来,要有韧劲和毅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读诗,体会什么事物跌倒又带来了什么?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晚上都做什么?有看电视的吗?谁喜欢看体育节目吗?请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关于伦敦奥运会的新闻。这个人是谁啊?同学们,刘翔怎么了?【板书跌倒。】刘翔跌倒以后怎么做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题目就叫《跌倒》。齐读课题。牧也:台湾诗人,十九岁时放弃学习多年的画画,改以文字创作,现有千首以上的诗作。我们来看看诗歌中的跌倒是什么意思?
二、初步朗读,感悟诗歌。
1、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课文。
2、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找出不会的字词。教师领读:静谧、滋润。
3、谁能读一读这首诗?
三、创设情境,体会诗意
1、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什么事物跌倒了?又带来什么?
2、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风----美丽落叶云----滋润的雨水太阳----静谧的夜晚“静谧的夜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欣赏一下。
3、同学们,风、云、太阳真的会跌倒吗?现在想想跌倒是什么意思?(遇到困难、挫折。)
4、想一想:谁能带着感情再读一读第一小节?谁能试着背诵一下第一小节?想一想美丽的落叶对风说什么?滋润大地的雨水对云说什么?静谧的夜晚对太阳什么?
5、过渡:看来跌倒也会有美好的一面,那我们还害怕跌倒吗?(不怕)如果跌到了,我们要怎样?板书: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好,和老师一起读第二小节!分别指名读第二小节。能把站起来读得更有力气吗?
6、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最美丽的姿势指什么?(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
7、如果你们遇到困难,会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吗?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出一个难题:同学们能把第二小节背诵下来吗?比一比谁背得快?是呀!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不站起来、畏惧、退缩、不前进。)
8、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面对这次挫折的? (同学们,我也想说说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挫折,可以吗?记得十多年以前,我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既看不懂学生的手语,也听不清学生说什么,学生们也不明白我的意思。当时我难过极了,真想放弃老师这个工作,但是我一想到我的父母为了供我上学那么辛苦的赚钱,我怎能忍心放弃呢,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坚持!同学们,最后我成功没有?对了,我成功了,因为我的努力,我今天才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同学们谁能说说自己遇到过的困难,你是怎样面对的?
9、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就是在一次次的跌倒中才获得成长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跌倒时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一、教材解读: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情深。
战,即战斗。将抗洪抢险比成战斗,可见灾情的严重性和斗争的紧迫性,它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的莫大关心,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理解,感受课文采用的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既全面有真实生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有关的视频材料。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利用电脑播放歌曲)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读题,解题,质疑:
战,即战斗。
课文什么比成战斗?(把抗洪抢险比成战斗。)
将抗洪抢险比成战斗,说明什么?(灾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4、教师简介背景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读课文:
同学们,你觉得,你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想知道什么?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通过划一划,注一注等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留待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3、检查自由读课文后的效果。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正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交流初读的感受,收获。(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为“什么战——怎样战——战斗的结果”这样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组织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四、学习第一段
1、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2、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交流,并找出重点的词语句子,读一读。
灾情危急:“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奔赴战场:日夜兼程,挺进
3、指导朗读。读出情况的危急,读出子弟兵们英勇无畏,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指名朗读,评点,再读,齐读。一定要指导学生用一字一顿的重音,把三个“!”读出来。)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一)、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
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大堤抢险
(3)板书:铮铮铁汉(典型人物)
勇救群众
(二)品读课文——大堤抢险-
1、幻灯片出示抢险的图片,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3、学生谈自己感动的内容,指导朗读,感悟表现战士们奋不顾身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的词句。
出示
(1)“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
朗读,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2)“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3)“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4)“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朗读,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4、小结过度:
这一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绘了子弟兵的群体形象,体现了全体官兵为了保卫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下来,课文又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的呢?
(三)品读课文——铮铮铁汉
1、学生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
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
“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好好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3、齐声朗读——
“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4、谈谈自己的感受。——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四)品读课文:勇救群众
1、过渡: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师: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指导朗读,理解,背诵——
(1)“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抓住三个“飞向”引导学生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2)“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抓住四个“哪里”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他们真是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啊。所以——
(3)“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抓住“看到了……看到了……就像看到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如此令人感动的情景,如此感人的文字,我们能背出来吗?
(五)小结: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英勇的子弟兵是怎样不惜一切抗洪抢险的。
播放视频《大江保卫战》
三、导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齐声朗读。
四、总结全文,作业
1、回全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述说感动的理由。
2、摘抄排比句,体会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节。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篇五
一、教材解读:
全文笔调清新,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因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则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真情演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因此,文章中急切的盼水之情,浓浓的母亲之爱值得反复涵咏。缺水,品味水之珍贵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
作为生活在水网地区的农村孩子,学习本文,理解课文中的关于“我们”对于水的渴望之情,体验缺水时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是一个难点,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板书:水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尽管有时候水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需要水的,特别是缺水一些的地方,水就成为了一种极为珍贵的东西了。
作者生活在缺水的地方,小时候对于水有着怎样特别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读懂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各个自然段的内容。
(二)检查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
勺子 膝盖 水窖 储藏 钥匙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读通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是从那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2、课文可以分成几段?请你用双竖线把它划分出来。
3、交流:
课文是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来写的。
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写的:
(1)挑一担水要走十公里路,排一个小时队;
(2)人们盼望下雨,可以尽情洗一个澡;
(3)用一勺水淋浴却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语的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一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1)“珍贵”是什么意思?作者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为什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2)交流,出示句子:
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读一读句子,体会水的珍贵。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的?
五、课堂小结:
水,对于我们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太多了。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我国其实缺水的地方很多啊。如课文中所说的,在哪些地方,水实在是很珍贵的东西。
读完了课文,你会有更深读了解的。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精读二、三两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作者在雨水中洗澡和夏天淋浴时的欢快的心境的描写,认真加以体会,感受缺水之苦。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懂得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读
课文是围绕那一句来写的,从几个方面来写水的珍贵的的?
在如此缺水的情况下,我们最盼望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能够体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读一读,加深感受。
2、交流:
(1)“期盼”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近义词吗?(“期待”、“期望”)
(2)为什么要期盼下雨的日子呢?
“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只有……才……”说明什么?
(3)从那里看出我们洗澡的痛快呢?
“在雨中奔跑踊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先是……然后……”这不用可以吗?。
(小孩自然是最按捺不住的,然后有所拘束的大人也忍不住了,经不起这痛快的洗澡的诱惑了。)
3、有感情朗读,体会孩子洗澡时的痛快,感受水的珍贵。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段(3-6)找出写水珍贵的句子,重点研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边上。
2、交流:
(1)出示:
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 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朗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
(水之珍贵,轻易不可享用。)
(2)我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母亲给我们的“淋浴”的,仔细阅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注意母亲的动作,体会我的感受。
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水之珍贵,夏天骄阳似火,我们“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母亲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我们舒服的大喊大叫。)
从这超乎寻常的痛快中,分明让我们每感受到洗一次澡有多不容易,水有多珍贵。
(3)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3、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四、练习
1、给课文中插图配一段说明文字。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应该是“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谈谈自己的感受、理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六
《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写的是,战国时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信任与报酬,齐泯王继位后,让一个人、一个人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怕暴露,只好偷偷地逃走。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说明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
按内容可把故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南郭先生的成功。
第二部分:写南郭先生的失败。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从内容到思想”,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我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理解故事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悟出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明白南郭先生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使学生从南郭先生行为中悟出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要求学生从文题入手质疑,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应该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更应该以此,当作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艰巨而且重要的任务。
二、学习课文采用的几种手段:
1、重视多读。
本节课我多数时选择了自由读,齐读,指读等形式,尽量多地给学生读的机会。而且注重朗读后的讲评,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评后再让其读,扬长避短,力求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
2、努力做到提问富有启发性。
学习中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解决两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即南郭先生成功的原因,南郭先生失败的原因。
3、其余预设的问题也多数属于有弹性的问题:
如用多媒体打出课文第二段。读这句话你明白了哪些内容?有的学生可能学懂了“这个机会”一词。有的可能明白了南郭先生是看到了可乘之机,可作假,有的可能明白了齐宣王,奢侈,不务实等等内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机会。
4、教学中内心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这里的目标意识除了指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更应该重视“学法目标”的实现。根据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法系列,使训练沉积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如:我们坚持的学生主动质疑,先质疑、再解疑,然后通过读,深入体入文字中的情感,小组合作学习,找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等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已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在学生的素质中,有了一定的沉积。但愿这种沉积通过不断训练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5、树立服务意识。
新时期的教师应牢记这样一个信条:宁要有缺憾的突破,不要无价值的完整。所以,我坚持着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只要学生得到了实惠,哪怕我的这节课看起来不是完美的一课。因此,无论在开课伊始、还是讲课中,以及将要结课时,都不抑制学生的质疑。
6、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绝对不是课本教学这个范围。
应该说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所以,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把课堂学的课文当作例题学,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举一反三的练习,所以,学习本课,不但要求学生学懂课文内容,还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懂得滥竽充数这个词的运用。而且要求学生,课后再找一找寓言
以上只是上这节课的设想,因为课堂是活动的过程,难免会遗留下一些处理不妥当的地方,肯请各位不吝赐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认读“鹦”“鹉”“惶”“怔”4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有关语句说说谁是鸟的知音,体会作者劝告人们真心爱护鸟儿的情感
重点难点:为什么说少年才是鸟的知音
教具收集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简介“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个故事
2.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3.板书课题
4.质疑:到底谁是谁的知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顺
2.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弄清分别是谁说的话。
三.自学交流,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
2.交流讨论:联系有关语句说说谁是鸟的知音?
找出下列不同的句子,比较朗读:
1)面对养鸟老人的问题:我这鸟叫的怎样?围观的观众和少年不同回答的句子。
2)养鸟老人和围观者听到少年背古诗前后不同的表现。
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少年才是画眉的知音。
3.读句子,体会文中标点的用法。
1)我这鸟儿叫的怎么样?
2)我怎么听着着鸟唱的不是美歌呀!
比较明确,第一句的问号表示疑问,需要回答,第二句的问号表示反问,不需回答,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3)第二组
真实美鸟唱美歌呀!
唱的是忧愁的歌,痛苦的歌!
两句的惊叹都表示语气强烈,但第一句是赞扬的语气,而第二句是申诉的语气
4.感情朗读
朗读1`2自然段时,要读出清晨公园的热闹,画眉的惹人喜爱。
分角色读时,读出画眉对笼外世界的向往和渴望,读出围观者从哄笑到没做声的情感变化。
四.拓展
1.教师
2.拓展想象:老人最后会怎么做呢?为什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八
1.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后交流。
3.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4.生边答师边指导朗读,引导体会对母亲及母亲对我浓厚的情感。
五、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分组朗读全文。
注意集中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强调“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六、总结: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七、拓展
课后题:“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抽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
八、作业
1、感情朗读。
2、背诵《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