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下分的捕鱼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三教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正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能下分的捕鱼

时间:2023-06-07 23:06:22

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词语。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明确:(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活版发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活版发明时间。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明确:(因为写雕板是为说明雕板的不便,以便进而说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明确:(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是“活”: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是“活”;药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铁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备,是活;用后用木格贮之,是活。……这就把活字板的灵活性、优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动的比较,突出“活’’的特点,表现了活板技术的先进性。)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明确:(因为这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短文两篇》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自学(2分钟)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

2、借助《学习与》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0分钟)

四、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0分钟)。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其他同学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听。

4探究,加深理解

师:本文章写的是一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

五。主题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

1、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短文。

2、背诵课文。

3、课后题三

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争帝----触山------柱折-----维绝-----天倾-----物移-----地陷-----尘归

布置作业 篇三

1、默写这篇短文。

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⑷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⑶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⑷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板书:

⑸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课时 篇五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⑴ 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⑵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⑶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3、研读课文:

⑴ 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⑵ 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课件:名人的读书观

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5、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 “见风使舵”新解

⑵ “班门弄斧”辩

⑶ “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⑴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⑵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敢于向挑战”的新意。

⑶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

⑴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⑵ 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能下分的捕鱼 copyright © 能下分的捕鱼 all rights reserved.

136 3638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