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晏子故事优秀2篇-能下分的捕鱼
时间:2022-04-24 01:52:21
教学目标 篇一
⒈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⑶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成语的意义和作用。
⒉能力目标: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⒊情感目标:
晏子故事两篇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运用比喻和类比推理讲明道理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这一推理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晏于不凡的勇气和智慧,学习他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辩论艺术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要注意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语言的逻辑力量,并进而分析人物形象。亦可排演课本剧,让学生点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学习比喻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解决方法:找优秀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2.难点:比喻、类比对讲明道理的作用。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哪些地方可体现晏子思维的敏捷,他是如何巧妙攻击对方的。
解决方法: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l.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3.表演课本剧,并组织点评。
七.教学步骤
导语 辩论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语言犀利。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站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学习《晏子》故事两篇,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一)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短,身材矮小;延,迎接,引进;道,通“导”,引导;于,您;睡,脚后跟;宜,适宜;辱之,羞辱他;坐,犯罪;盗,偷窃;赐,赏赐;诣,到……去;曷,同“啊”;固,本来;席,座具;徒,只是;其,它;然,这样;熙,同“嬉”,开玩笑;取病,自取其辱;焉,相当于“啦”。
2.指定两名优秀学生讲解,各讲一则故事。第一则略,第二则详。
3.小结
第一段,写楚王君臣定计欲辱晏子。
第二段,写晏子机智巧妙地折服楚王。
4.突出重点(教师强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比喻证明“齐人到了楚国之后就变成盗贼了”这一论断,并通过推理证明“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的结论,楚王无言以对,自嘲“寡人反取病焉”。
5.如果晏子不使用比喻推理而直接和楚王辩论,结果会怎样?
一开始,晏子便处于被动地位,如不运用巧妙的比喻,很难解围,因为晏子不能躲避问题,如他承认这人“盗”则说明齐人善盗;如否认,则使楚人瞧不起,稍不留意,晏子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如不使用橘、枳比喻,从而推出楚水土使人善盗,便不能转被动为主动,就不能削减楚王的嚣张气焰。
6.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晏子是如何不卑不亢,巧妙攻击对方的?
他抓住了楚王“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由一个“固”字打开了缺口,表面回答楚王的问话,实则步步紧逼,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境地。
(二)总结、扩展
l.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的具体原因姑且不问,但是楚王妄图尊大,无缘无故欺辱来使,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的逞强霸道。晏子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对楚王所持的口实,巧妙设喻,给以有力的反驳,而且乘胜反攻,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十分尖刻有力,主要是很好地运用了类比推理和比喻的方法。当楚王先发制人突然提出“齐无人耶?使子为使。”、“齐人善盗”的侮辱之词后,晏子神思妙语,或推理或比喻,句句设伏,步步逼近,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被晏子预设的逻辑绳套牵着走,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2.扩展
辩论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试教育的缺点:教育观念封闭;教育功能偏颇,忽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表面;教育对象少数,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是选拨适合教育的儿童,被淘汰的学生过多;教育方式的`机械,教师忙于满堂灌,强化训练,题海战术;教育评价单一,以升学为教育目的,以考试分数作为惟一评价标准;教育效益的近利,侧重于眼前既得利益,无暇顾及社会的变革要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
八.布置作业
1.找出这篇文章中的成语并解释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l)使狗国者从狗门人( )
(2)使子为使( )(3)今方来( )
(4)何坐( )
(5)叶徒相似( )
(6)其实味不同( )
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缚者局为者也?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5)圣人非所与熙也。
(6)寡人反取病焉。
九.板书设计
晏子故事两篇
事:晏子使楚
人:晏子——聪明 楚王——愚蠢
情节:使小门入;齐是否有人;谁善盗
道理: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不肖使者使不肖主;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晏子和《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录晏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相传是晏子所作,实为后人根据晏子的逸闻轶事编写的。全书八卷(篇),包括《内篇》六卷(《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二卷,共收录200多个简短故事。
晏子(?一前500),名婴,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他主张以礼治国,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件相提并论。
—《译注析评古文百篇》曲树程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小时了了
[南北朝]刘义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远礼有盛名,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日:“昔先君什尼与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图大踧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
②既通,前坐。( )
③远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④人以其语语之。( )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3.指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
①既通,前坐。( )
③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4.文举说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融的聪明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
1.①拜见 ②已经 ③认为……奇怪 ④告诉
2.略
3.①宾语前置 ②判断句
4.现在不佳
5.略